廣東汕尾,別稱海陸豐,地處珠江三角洲東岸、東臨南海,素有“汕美”“紅海灣畔耀眼明珠”之名。同時,汕尾市素以紅色蘇區(qū)聞名,是我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,全國13塊“紅色革命根據地”之一。近年來,汕尾市不斷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(qū)步伐,多措并舉加速建設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?;浐K畡站劢股俏彩泄┧⒐?jié)水、污水處理等業(yè)務,積極抓好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,有力助推地方經濟發(fā)展與生態(tài)建設高質量發(fā)展。
9月1日,由粵海水務建設運營的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正式商運,一期處理規(guī)模達10萬噸/日。作為粵東地區(qū)首座“全地埋”式污水處理廠,其在設計理念、技術標準及“智慧水務”體系建設等方面均具有積極創(chuàng)新和引領意義。這座“全地埋”式污水處理廠內藏怎樣玄機?下面,就讓我們一同深入其中,一探究竟。
PART 01 探秘
“地埋”污水處理廠內藏玄機
十月金秋,朱瑾盛放。從汕尾城區(qū)沿紅海灣大道一路往東南,就來到了東部水質凈化廠。
走進水質凈化廠,如入公園、不見廠房
走進廠區(qū),“全地埋”與傳統(tǒng)污水處理廠的差別一目了然:廠房、生化池、沉淀池統(tǒng)統(tǒng)看不到,目光所及之處更像是一座紅綠掩映、生機盎然的公園——紫色、橙色勒杜鵑和粉花翠蘆莉、大葉龍船花等植物交錯點綴,水滴狀花田分散排布,突出了水的主題;礫石灘寓意水面,白色樹池寓意鹽灘,描繪出故時農林魚鹽的生活場景,展示了汕尾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,烘托了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理念。據介紹,東部水質凈化廠地面園林區(qū)域總占地面積5.5萬平方米,綠化率達85%,通過海綿設施濾水層、下凹式綠地等方式,充分發(fā)揮建筑及綠地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沖作用,可有效控制雨水徑流,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。
沿著寬敞通道,可到達水質凈化廠的各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
穿過園林花田,由一處入口順樓梯而下兩層,藏于地下的水質凈化廠方顯真容。燈光明亮的地下空間里,預處理系統(tǒng)、MBBR(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)生化池、除臭系統(tǒng)、二沉池、反硝化系統(tǒng)、磁混凝系統(tǒng)、脫泥生產車間、紫外消毒間、加藥間等污水處理環(huán)節(jié)沿總長232米的主通道規(guī)則排布。據介紹,通道寬8.5米、高6.5米,根據污泥運輸等生產需求,可供30噸級的重型車輛無阻暢行。
作業(yè)中的東部水質凈化廠磁混凝沉淀池
據汕尾粵海清源環(huán)保有限公司東部水質凈化廠廠長徐云堅介紹,凈化廠采用“粗格柵+沉砂池+細格柵+MBBR生化池+矩形二沉池+磁混凝沉淀池+反硝化深床濾池+紫外消毒”的處理工藝:在預處理階段,粗格柵可攔截污水中直徑大于20毫米的SS(懸浮物),沉砂池可去除大顆粒砂粒和無機物,5毫米和3毫米的兩道細格柵更是為進一步截除固體懸浮物提供了“雙重保障”;在生化處理階段,污水通過負二層綜合管廊依次進入MBBR生化反應池、矩形二沉池,CODCr(化學需氧量)、TN(總氮)、TP(總磷)等污染物指標得以大幅去除;隨后通過提升泵房將污水提升至后續(xù)深度處理單元所要求的水頭高度,使其實現重力流,進入磁混凝沉淀池、反硝化深床濾池,深度處理進一步去除污水中殘存的SS、難降解的CODCr、TP等,經過紫外加氯聯用消毒,徹底殺滅引起疾病的細菌及病毒;最終,出廠水達到Ⅲ類水排放標準,通過廠區(qū)中水回用泵、尾水提升泵排出廠外。據介紹,汕尾市東部水質凈化廠運行投用以來,有效提升了汕尾主城區(qū)及紅海灣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的污水處理能力,對有效治理黑臭水體、提升城市人居環(huán)境、保護白沙湖和生態(tài)平衡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
PART02 創(chuàng)新
“智慧水務”實現
高效管控、少人值守
行走于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內,一個突出感受是:工作人員少之又少——依托全國先行起步的“智慧水務”高新技術體系,粵海水務充分結合生產實際,在確保高質量運營、出廠水質穩(wěn)定達標的前提下,推動實現“智慧管控”與“少人值守”,將東部水質凈化廠打造成為“智慧污水處理廠”的標桿示范點。
東部水質凈化廠的“智慧大腦”中控室
在廠內唯一一棟地上辦公建筑里,維持“智慧管控”高效運轉的中控室成為了全廠的“智慧大腦”。在這里,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上“智慧水務”系統(tǒng)各模塊的實時數據,便可及時監(jiān)控掌握各工藝處理環(huán)節(jié),“一站式”完成全廠的智慧管控。據介紹,粵海水務在各關鍵巡檢點,部署了超過180處監(jiān)控設備和260處各類傳感器,可實現全時智能識別并隨時向中控室上報各種異常情況。
以中控室為原點,搭載“智慧生產”與“智慧運管”模塊的智慧管理系統(tǒng),實現了曝氣控制、藥劑投加、泵組運行、輔助決策及人員管理等重點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的數智化、精細化管控。以“智能曝氣”為例,通過控制算法,東部水質凈化廠實現了曝氣閥門的進一步科學配置與精確控制,全自動運行下能耗較傳統(tǒng)模式降低了10%,并有效輔助提高脫氮效率。
同時,東部水質凈化廠運用“專家智能決策”系統(tǒng),基于“數字孿生”云平臺技術,實現全廠水質、能耗、工藝仿真數據的可視化分析,為調整參數、確保達標提供科學參考,持續(xù)推動工藝優(yōu)化和輔助方案決策。
通過“智慧水務”高新體系的應用,東部水質凈化廠運營管理的提質增效十分明顯——據統(tǒng)計,自該廠正式運行以來,在保證出水穩(wěn)定達標的前提下,整體能耗、藥耗較同規(guī)模傳統(tǒng)污水處理廠降低10%~15%,廠內常駐生產人員精簡近50%。未來,隨著“智慧水務”系統(tǒng)的持續(xù)迭代升級,其對精準管控、節(jié)能降耗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還將進一步凸顯提升。
PART03 建設
“地埋污水廠”背后的拼搏與汗水
智慧污水廠,地下有玄機。事實上,這座科技創(chuàng)新感滿滿的“全地埋”污水處理廠背后,是一條鮮為人知、灑滿拼搏與汗水的建設之路。
作為廣東省、汕尾市重點民生水務工程,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總投資16.09億元,主要新建1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、31.34公里配套管網及3座提升泵站,處理規(guī)模10萬噸/日。2020年12月30日工程正式開工后,粵海建設者迅速進入“開工即決戰(zhàn)”姿態(tài),全面投入建設攻堅。
“項目早一天建成,就能為保護生態(tài)多出一份力。”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黃秉真說:“雖然困難不少,但我們無所畏懼!”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廠區(qū)屬深基坑工程,平均開挖深度11.5米、最深達14米,開挖土方總量達36萬立方米。面對“硬骨頭”,建設團隊創(chuàng)新采用“中間盆地、四周梯級”開挖法,有效節(jié)約工期6個月,在汛期來臨前高效完成基坑開挖。針對“地埋”施工的特點與難點,通過BIM建立三維立體模型,在可視化狀態(tài)下有效優(yōu)化施工步驟。經過多工種立體化全力推進,工程僅7個月便實現主體結構封頂。
總長31.34公里的廠外管網建設,是工程最大的難點所在。其中有一段長約1公里的半巖半土混合地質,巖石硬度達130MPa,頻繁出現刀盤磨損、機頭偏位或卡死的狀況,頂管施工難度與周期陡增,最艱難時1天僅能前進50厘米。面對突發(fā)難題,項目團隊全員駐場與專家、施工團隊隨時研究,指揮現場24小時“三班倒”連續(xù)奮戰(zhàn)。攻堅戰(zhàn)中,建設者需要頻繁“開天窗”取機頭、清理,然后裝回繼續(xù)作業(yè),最艱苦時4個“天窗”同開,多工種、多人次同時進出上下、無縫銜接。經過艱苦奮戰(zhàn),巖土層被一寸寸洞穿,頂管施工順利挺進向前。
經過722天的晝夜奮戰(zhàn),汕尾市東部水質凈化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終于2022年12月23日高效竣工,再一次展示了粵海建設團隊敢打硬仗、能打勝仗的“鐵軍”風采。
作為粵東地區(qū)首座“全地埋”式污水處理廠,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已成為展示粵海水務卓越水務項目“建設運營一體化”能力和“智慧水務”高新體系的標桿示范工程,將通過數智化、高質量運營管理,持續(xù)去污還清,改善汕尾地方水環(huán)境,為服務民生、助推發(fā)展發(fā)揮積極保障支撐作用。未來,粵海水務將始終堅持科技賦能、技術引領,在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的基礎上,進一步探索“智慧水務”的全產業(yè)鏈、全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推廣與應用,引領水務行業(yè)發(fā)展變革,為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(fā)展建設貢獻“創(chuàng)新之力”。
(文章來源:粵海水務)